首页 >> 疾病科普 > 正文

厌学:不是 “不想学”,是 “学不了” 的创伤反应

时间:2025-11-20 09:09:32 作者:重庆九五医院

重庆九五医院一级

国家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标准化试点

当孩子一次次说出“不想上学”,当清晨的卧室里弥漫着沉默的对抗,我们是否曾真正倾听过这简单四个字背后的惊涛骇浪?

 

在许多成年人看来,这或许只是懒惰、叛逆或畏难的情绪。

 

然而,真相往往更为复杂和沉重:厌学, rarely 是一个主动的选择,而更像是一种“学不了”的被动创伤反应。

 

它并非故事的起点,而是孩子内心世界在经历了一系列隐形战役后,最终亮起的红灯。

 

这盏红灯背后,可能是在社交中被孤立的刺骨寒意,是在学业否定中逐渐崩塌的自我价值,是家庭中渴望被看见的情感缺口,或是天生特质与校园环境难以调和的冲突。

 

今天,我们邀请您暂且放下“问题少年”的预设,一起走进孩子的内心,解码厌学行为背后那些未被言说的痛苦与求救信号。

 

因为真正的帮助,始于最深的理解。
 

01

厌学背后,是孩子发出的“创伤信号”

 

在我们深入理解了孩子厌学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的创伤之后,一个更关键的问题是:我们如何回应,才能真正帮到他们?遗憾的是,许多时候,我们第一反应贴上的“懒惰”或“叛逆”标签,恰恰可能扼杀孩子发出的最重要求救信号。

这些心理创伤可能来自四个维度:

社交创伤

校园霸凌、同伴排挤是最常见的诱因。有些孩子被嘲笑外貌、成绩,有些被小团体孤立,甚至遭遇隐性霸凌(如故意忽视、散布谣言)。长期处于 “被排斥” 的环境中,孩子会产生强烈的羞耻感和恐惧感,校园对他们而言不再是学习场所,而是需要时刻警惕的 “战场”。有数据显示,70% 的厌学孩子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同伴关系困扰。

学业创伤

过度的学业压力、父母或老师的高期待,会让孩子陷入 “失败循环”。一次考试失利、一句 “你怎么这么笨”,都可能击碎他们的自信心。当 “学习” 与 “自我否定” 深度绑定,孩子会逐渐相信 “我一无是处”,进而通过 “拒绝上学” 来逃避这种持续的精神消耗。

家庭创伤

亲子关系紧张、家庭氛围压抑,会让孩子失去心理支撑。有些家长只关注成绩,忽视孩子的情绪需求;有些家庭存在争吵、冷战,让孩子缺乏安全感。当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接纳与温暖,校园里的小挫折也会被无限放大 —— 他们没有底气去面对困难,只能选择退缩。

隐形创伤

有些孩子天生敏感、内向,或存在注意力不集中、社交焦虑等问题。他们并非 “故意叛逆”,而是真的无法适应校园的快节奏、高互动环境。比如,社交焦虑的孩子会因 “害怕被关注” 而回避课堂发言,注意力缺陷的孩子会因 “跟不上进度” 而产生挫败感,这些隐性困扰长期积累,最终会引发厌学情绪。

 

02

当孩子说“不想上学”,他其实在说什么?

 

当孩子说 “不想上学” 时,家长的指责会造成二次伤害。

 

“你怎么这么没出息”“别人都能坚持” 这类话,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痛苦是 “不应该的”,进而将情绪压抑在心底,甚至产生 “我真的很差劲” 的自我否定。

 

更危险的是,长期被忽视的心理创伤,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:

 

情绪层面:抑郁、焦虑、易怒,甚至出现自伤倾向;

行为层面:沉迷游戏、网络成瘾(通过虚拟世界逃避现实);

认知层面:形成 “我什么都做不好” 的负面认知,影响未来的人际交往与职业发展。
 

其实,孩子的 “拒绝” 本质上是一种 “求救”—— 他们在说:“我现在很难受,我需要帮助,而不是指责。”
 

 

03

如何正确回应?三步建立支持系统

 

面对孩子的厌学情绪,家长和老师需要放下偏见,用 “理解” 代替 “评判”,用 “支持” 代替 “强迫”:

第一步:停止指责,听“情绪背后的声音”

当孩子表达不想上学时,先别急着反驳,试着说:“妈妈 / 爸爸知道你现在一定很难受,能和我说说发生什么了吗?” 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,他们才愿意敞开心扉。

倾听时,重点关注 “情绪” 而非 “事实”:孩子可能说不出具体原因,只是反复强调 “不想去”,这时不必追问细节,只需回应他们的感受:“听起来你在学校过得很不开心,这真的不容易。” 接纳情绪,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。

 

第二步  寻找根源,针对性解决问题      

如果是社交创伤:和老师沟通,介入校园环境,保护孩子免受伤害;同时教孩子应对冲突的技巧,鼓励他们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,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。

如果是学业创伤:降低期待,关注孩子的进步而非结果;和老师配合,制定适合孩子的学习计划,帮助他们重建自信;避免用 “比较” 打击孩子。

如果是家庭创伤:改善家庭氛围,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;家长要学会控制情绪,避免将自身压力转移给孩子;必要时进行家庭治疗,修复亲子关系。

如果是隐性创伤:关注孩子的性格特点,给予更多耐心;若怀疑存在心理障碍(如社交焦虑、注意力缺陷),及时寻求专业诊断与干预。

 

第三步:重建安全感,让孩子“敢回校园”

厌学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,需要通过 “小步骤” 重建对校园的信任:

从 “短时间返校” 开始:比如先每天去学校 1-2 小时,逐步增加时长,避免一次性给孩子太大压力;

建立 “支持同盟”:和老师约定 “安全信号”,让孩子在学校遇到困难时能及时获得帮助;

强化积极体验:当孩子取得微小进步(如按时到校、主动和同学说话),及时给予肯定,让他们感受到 “我可以做到”。

结语

“不想上学” 从来不是孩子的错

而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 “心理坎”。

我们不必强迫孩子 “立刻变好”

但一定要让他们知道:

“无论发生什么,你都不是孤单的,

我们会陪着你一起面对。”

教育的本质

是唤醒孩子对生活的热爱

而不是用 “成绩” 和 “规则” 捆绑他们。

 
 

【申明:本文由第三方发布,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。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,请发邮件至23006896@qq.com;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。】

相关文章
重庆精神科医院哪家好
医院医生Recommened doctor
  • 侯润生

    侯润生门诊主任

    精神分裂症、双相情感障碍、抑郁症、焦虑症、强迫症、恐怖症、疑病症、以及儿童心理障碍、多动症、抽动症等多种疾病; 对精神、心理疾病的疑难杂症的诊治有很深的造诣。

    预约挂号    在线咨询

  • 贾梅

    贾梅门诊主任

    睡眠障碍、抑郁症、焦虑症、精神分裂症、双相障碍,各种神经症、强迫症、恐惧症、心身疾病;各种儿童、青少年情感障碍,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及重型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治。

    预约挂号    在线咨询

  • 杨德兰

    杨德兰主任医师 教授

    精神科疑难重症;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;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(BPSD);睡眠障碍,快速眼动睡眠期行动障碍(RBD)和发作性睡病的诊治;暴力与自杀危机干预;精神药物的合理应用;心理咨询等。

    预约挂号    在线咨询

医院科室Departmentsmore+
精神科 心理科 精神病 心理咨询 失眠症 焦虑症 躁狂症 抑郁症 精神分裂 神经衰弱
友情链接
重庆精神心理咨询
  • 重庆九五医院
  • 重庆九五医院
  • 大渡口心理咨询师协会
  • 医院地址:重庆市大渡口区新山村钢花路326号
  • 版权所有:重庆九五医院 联系电话:023-6887 6108
  • 官方微信小程序

  • 微信预约挂号